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找東協人才到雲南最快

...原文轉載自找東協人才 到雲南最快 作者:黃亦筠 2014-09-16 天下雜誌556期


東協火熱,全世界都在喊缺人才。 很難想像,找東協人才,到雲南最快。 學東協語,全世界目前也只有雲南能夠「一站購足」。

掌握語言文化,就掌握市場機會! 

採訪過程,常聽到台商共同的感嘆,對東協市場躍躍欲試,「想去,但找不到人才。」

在中國,卻有一個東南亞語人才孵化器,一年培養五萬東南亞語人才。這個孵化器,就在和北東協貼最緊的雲南。

六月份畢業季,中國大學畢業生也遇上「史上最難就業年」。遠在中國西南,雲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南亞語言文化學院二八○多位畢業生,八成都找到工作。

「東南亞語種專業的畢業生,特別好,國銀、央企、海關、觀光旅遊業等,打東南亞市場需要語言人才,都往我們這找,」雲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南亞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陸生說。放暑假,昆明市中心的校舍正在大整修,他坐在臨時辦公室內,語氣甚是興奮。

雲南民族大學,是雲南最早成立東南亞語學系的大學。院內囊括泰、緬、越、寮、柬、馬、印尼、印度八個東南亞南亞語種。

談起成立之初,陸生把時間拉回二十年前。

當時,大量遊客湧入風光明媚的昆明,多數是地緣和歷史淵源深厚的泰國、緬甸華僑。面對龐大的觀光商機,昆明旅行社卻苦於找不到泰、緬語的導遊提供服務。

「當時雲南各高校都不把東南亞國家放在眼裡,眼光都是向著歐美的,」陸生坦言。

看準機會,雲南民大開設了雲南第一個泰、緬語學系。

沒想到,一開始就出師不利。

不只教育界,家長學生的心,也向著歐美。「家長不願意孩子來念,有些人連泰緬在哪也不知道,」陸生回憶,當年一般科系平均招三十人,泰語系只招到八個、緬語九個學生,少的可憐。

優勢1:政策利導

但○九年前後,情勢大扭轉。

當時擔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到雲南視察,將雲南定為中國面向東協的前鋒,加上昆曼公路、水路運輸陸續到位,中國西南通往東協的商貿交流開始蓬勃。

光是雲南,六十六所大專院校中,一半以上都開設至少一門東南亞語學科,雲南民族大學,更是幾乎囊括了所有東南亞語系。

「列為國家戰略後,文教界都動起來了,雲南省教育廳還設了小語種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小語種人才培養工作領導小組,」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賀聖達說。在中國西南省份,東南亞和南亞語種被稱為「小語種」。

根據雲南省教育廳統計,近三年每季雲南大專院校本科系加上選修東南亞語的學生,就高達五萬多人,規模驚人。

政府背後推動的力量,讓東南亞語系在中國西南的雲南、廣西,地位大大提升。

優勢2:少數民族語言相通

雲南人學東協語言有先天優勢。「像雲南省少數民族傣族,傣語和泰語、寮語接近,傣族學生學英語很難,但學泰語或緬語當外語,卻輕鬆能學好,」陸生分析。他正是西雙版納傣族人,說得一口流利泰語。

另外,學校也讓學生走出去,實地練兵。

雲南民大又當了先鋒,率先推出「三加一」模式。

這模式,指的是源自二○○二年的一次契機,陸生找泰北清邁大學、曼谷朱拉隆功大學合作,帶著一群學生展開一個月的泰國學習之旅。

他帶著許多第一次出國的學生,坐船順著湄公河到泰北的清盛上岸,先到清邁大學。之後坐火車到曼谷,住進朱拉隆功大學的學生宿舍,最後坐飛機回來。

這別出心裁的旅程,讓學生體驗過水陸空三種運輸路線,拉近了和東協之間的心理距離。

之後推出的「三加一」模式,學生要在海外待一年再回來,民大學生口語和聽力水平都變好,也開始在就業率上,展現實力。

一批會說緬語、柬語、寮語的民大畢業生,很快被北京國家廣播電台、電視台國際部、國家銀行找去工作。

民大模式,被雲南其他學校模仿。學生到東南亞實地練兵,更蔚為語言學習的顯學。熱潮更一路蔓延到外省,像四川省的大專院校也跟著開辦泰語、緬語學系。火熱到中國教育廳出面限制新設。

近年中國加深在東協投資的力度,像中緬蓋油管的工程,中石化到東協拿標案等基礎工程建設,人才需求大量湧現。隨著明年東協共同市場成立,這些從學校產出的東南亞語專業的「螞蟻雄兵」,立刻派上用場。

有了孵化器,掌握語言人才,中國也掌握了進入東協前線的利器。

反觀台灣,當政府和企業界都在高喊前進東協的同時,會東協語的外交官、商貿談判和經商的人才要從哪裡來,成了最棘手的難題。

新移民第二代在社會的歧視下,大多不諳外籍母親的母語。

台灣也沒有任何大學設有東協語文科系,設有東南亞研究所的淡江和暨南大學,也僅是研究東南亞的政經情勢。想學東協語文的人,只能在坊間一些小補習班或救國團裡學習。

雲南推東協小語種,十年有成。台灣此時開始,還不算晚。

----------------------------------------------------------

BOX:泰北皇太后大學孔子學院

中國「軟勢力」壓倒台灣

不只培育螞蟻雄兵般的東南亞語人才,中國更進一步到東南亞落地,輸出漢文化,強化影響力。

泰北皇太后大學(Mae Fah Luang Uni-versity),位於靠近泰緬邊境的省會城市清萊,綠樹扶蔭。偌大校區的一角,最引人注目的,是蘇州庭園式建築的「孔子學院」。

26歲的郝靜,穿著中國風的長裙走在長廊上。她是重慶西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系的學生,來皇太后大學孔子學院教漢語已經一年了。

七月中,她和幾位年紀相仿、從廈門大學來實習的同事們,剛辦完漢語歌唱活動。「泰國學生唱高山青,唱得特別好,」說話婉約的郝靜,回味無窮。

孔子學院,正是中國透過漢文化語言教育機構,對全球延伸勢力的文化品牌。2004年在韓國首爾建立第一所。隨著中國崛起,十年後的現在,全球已有超過440所「孔子學院」、650個「孔子課堂」,「軟勢力」驚人。

中國深耕東協,當然,孔子學院也不缺席。

投下重金 深植「軟勢力」

在東協中心點的泰國,就有12所孔子學院。郝靜服務的皇太后大學孔子學院,成立十年,花六千萬泰銖打造,在泰國規模最大。每年來學漢語的人,高達三、四百人。

「台灣教育中心,一年經費不過兩千萬台幣,」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陳佩修說。

台灣教育中心,是台版的「孔子學院」。由台灣大學院校在海外包括東南亞,招生到台灣學中文,拉近東南亞和台灣之間的關係。

但卻因經費短缺,去年竟傳出在越南三所台灣教育中心,竟有部份無預警停擺。

反觀孔子學院,卻有計劃地深入東協市場。

「孔院成立十年,今年活動特別多,」明明泰國學校放暑假,郝靜卻很忙。

泰國大專院校,今年已經放了近半年的假了。東協走向一體化,泰國為了能和中國、歐美的學制接軌,從三月就開始放假,到八月底才開學。

但孔子學院可沒休假,隨著東協一體化,中國和東協相互往來更深,在地的政府機關有漢語培訓的需求,開給在地學生、社會人士的短期班更源源不絕。

「基礎漢語30小時、會話班30小時、還有文化課呢,」郝靜細數著課程表。

孔子學院不只教育在地人說漢語,派到當地的中國老師,還要教民俗舞蹈、繪畫,甚至太極拳,要當地人從各面向了解漢文化。

隨著孔子學院在東協及全球各處設點,中國正一步步搶奪華語文化的詮釋權,邊緣化資源稀少的台灣。

孔院一面牆上貼著和在地中小學合辦的民族舞蹈、歌曲比賽的賽程和結果。數一數就有二、三十所泰國在地的中小學。「藉由價值觀的培養,增加在地對中國的認同感,」陳佩修提醒,文化滲透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中國看似「軟性」卻滲透力十足的文化策略,正在新興東協展現影響力,台灣應該警覺了。

關鍵字:

    東協 人才 東南亞語 雲南 雲南民族大學 語言學習 孔子學院 泰北皇太后大學 教育政策

延伸閱讀:
【中國進行式】商機促文化交流  雲南大學「泰語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